爱读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爱读文学 > 楞严经修学应用 > 第5集《楞严经修学应用》

第5集《楞严经修学应用》

  第5集《楞严经修学应用》 (第1/2页)
  
  《修学应用》。诸位法师慈悲,诸位在家菩萨,阿弥陀佛!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四面,丙二、从空出假以示调伏。
  
  我们一个修学大乘净土宗的人,整个生命的离苦得乐乃至于来世的往生净土,主要的是靠两种力量来完成的,第一个是我们内在的心灵的力量,第二个是外在的佛陀的力量。所谓能念的心不可思议、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,心力和佛力的结合产生灭恶生善、离苦得乐的功德。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重要的观念我们必须要先了解,当心力跟佛力交互作用的时候,它是有一个能所的关系。能所的关系什么意思呢?也就是说一种主动跟被动的关系。
  
  从因缘观来看,我们能念的心是主动,所念的佛是被动。所以我们今天释放出一分的心力,佛陀给我们一分的感应;我们释放出三分的心力,佛陀给我们三分的感应;乃至于我们释放出十分的心力,佛陀给我们十分的感应。佛陀的无量光、无量寿这种四十八愿的功德力,他的心是平等的而且是被动的。他不能够主动给我们什么东西,不可以,他只能够在我们众生准备好的情况之下,才能够释放他的加持力。因此,我们今天身为一个净土宗的人,把自己的内心准备好,这件事情就非常的重要。
  
  那么怎么把心准备好呢?在《楞严经》里面,佛陀开示我们,我们要做两个工作,第一个、安住的问题,菩萨云何应住。你安住了没有,这是一个关键。第二个,调伏的问题,你是不是内心真实地调伏了。那么从《楞严经》的开示,佛陀是先处理安住的问题,因为这是根本。我们一个修行人最大的障碍就是不得安住。
  
  我们一般人的相貌是这样,我们一个明了的心跟外面的人事接触的时候,由于过去的善恶业力的推动,会产生一个感受。善业力强的人,他出现快乐的感受,他看到人都很高兴,他看到每一件事情都顺他的心意,善业力强;我们一般人,罪业重的人,看到什么人、什么事都不满意,这个人内心有罪业。那么这个感受的下一个阶段就产生很多的想象,然后,我们的心就住在自己的想象,安住在妄想,这是我们众生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,我们每天都做功课,但是我们的心还是起起伏伏,有时候觉得自己修得不错,有时候觉得自己一无是处。因为你住在妄想,妄想本身是和外境是互动的,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,你完全做不了主。
  
  所以我们现在完全活在一种被动状态,外境让我们快乐,我们就得快乐,外境要让我们痛苦,我们就必须要痛苦,因为我们完全做不了主。所以,我们临终的正念就充满了不确定,要看你的福报、看你的因缘。那么这个问题出在哪里呢?事出必有因,这个不安稳性是怎么来的呢?
  
  就是我们住错了地方,我们不应该住在妄想。
  
  佛陀告诉我们第一件事情——菩萨不要住在想,应该住在心。把心带回家,你要安住在一念明了的心性,众生本具、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,它是离一切相的,它是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的。所以我们前面讲到从假入空,就引导一个菩萨从一个假名假相的因缘当中回到一个清净的空性,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,也是最重要的事情,菩萨在一念心性中如实地安住。安住以后,接着呢,就从空出假,调伏。菩萨远离妄想以后,开始重新又面对妄想。
  
  所以我们在对治妄想,不是马上面对妄想,不对。遇到妄想,马上处理妄想,这个是错误的,你不是它的对手。我要提醒大家,不要住在妄想来调伏妄想。这是不对的。先远离妄想,观想本来没有妄想,它只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假相,你远离它以后,你安住真实的心性,然后才用法门,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善巧法门来对治妄想。所以我们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,遇到事情不是马上处理,《楞严经》不是马上处理,先把自己的心安住,要养成习惯。
  
  因为你遇到事情马上处理,你很容易被你的情绪所转,所以你看我们一生很多事情做后都后悔——没有安住。没有安住就做调伏,次第错误了。所以我们先把自己的心带回家以后,然后再来看人世间的因缘、如梦如幻的因缘,该怎么做你还怎么做,你这个时候没有个人的爱憎取舍,完全没有。你再用你的法门,该断恶、该修善、度众生的方便,去做调伏。所以我们要加强我们心灵的力量,就是安住跟调伏两件事情。
  
  西藏有一个喇嘛上师,他有一天去弘法,在回程的过程当中他看到一只受伤的老鼠,寒冷到发抖,他就把它救回到自己的寮房,给它温暖的羊奶喝,给它一个温暖的床座,这个老鼠就活下来了。这老鼠活得很快乐,白天在阳光下玩耍,晚上躲在喇嘛的被窝里面。但是在快乐当中它觉得有点遗憾,为什么呢?因为在这个房间里面除了喇嘛跟它以外,又住了一只猫。它看到猫就浑身不对劲,看它就觉得很奇怪。
  
  刚开始它当然忍耐啊,忍到最后忍不住了,就跟喇嘛上师说,师父啊,我实在受不了这只猫,你可不可以把我变成猫呢?喇嘛上师说,可以啊,我用神通立马可以把你变成一只猫。上师就用神通力把它变成一只猫。它就很高兴啦。这只猫在外面走来走去,快乐几天以后,突然间它看到一只狗,它又很害怕,它又跟上师说,你可不可以把我变成一只狗呢?师父说,可以啊,用神通力把它变成一只狗。变成狗以后,它又自在了好几天。
  
  但是这只狗有一天跑到森林里面去,看到一只老虎,它又非常害怕。它回来跟上师说,上师啊,你干脆把我变成一只老虎就好了,百兽之王嘛。上师说,可以,就把它变成一只老虎。这只老虎当然它是兽中之王,它就是很自在地走来走去。但是有一天,它从门外回来的时候,突然间看到猫,它吓得满身是汗。它觉得很奇怪,它问上师说,为什么我变成一只老虎,我看到猫还害怕呢?
  
  上师说,我改变了你外在的相貌,但是我改变不了你的内心,你害怕猫的内心我改变不了的。佛陀亦复如是,佛陀改变不了我们的内心。
  
  当我们要起颠倒的时候,佛陀是救不了我们的,这个大家我们要清楚。所以,我们一定是自觉以后,佛陀才能够对我们产生加持的力量。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,你自己要准备好了,众生心垢净,菩萨影现中。我们净土宗的感应道交跟基督教的感应道交的最大差别在哪里,诸位知道吗?外道的感应道交都是向外攀缘的。佛教的感应道交是——你自己准备好了,你不用管佛在不在,印光大师讲的,念佛法门只问耕耘、莫问收获。你把佛号念好了,你的心安定了,佛陀自然现前,你连求都不要求。你没有准备好,你求也没用。
  
  我必须告诉大家一个观念,佛法的功德,所有的功德都是修来的,没有一个东西是求来的。你一旦向外求,你看看《楞严经》,你很容易着魔的,你很容易上冤亲债主的当。鬼神、一切的魔王,它要的就是你向外攀缘,它才有机可乘嘛。所以,我们今天念佛的法门,一定要知道,感应道交是建立在向内安住的情况之下,佛菩萨才能感应道交,就是你把自己准备好了,佛菩萨的功德自然地出现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缘观,修行人是向内安住的。
  
  我们看经文。昨天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谈安住的问题,从假入空,菩萨遇到因缘的假相,第一件事情,不是马上处理,先观察——你本来没有这个因缘的,安住在一念心性,从假入空,从一个假名、假相的因缘当中回归到一念的真如的心性。那么接下来,菩萨要做什么事呢?——从空出假。这个空就是我们的清净心,菩萨从清净心当中又出现一个假相,又重新面对我们的五蕴的假相,从假相当中去培养我们的菩提心、培养我们的六波罗蜜,从假当中来成就菩萨的功德庄严,我们讲借假修真,假借这个假相来开显心性的功德,这个就是我们一般说的调伏。这当中有三段,丁一、总标,丁二、别明,丁三、结示。
  
  我们先看第一个,从空出假的总说,看经文:
  
  阿难!云何五阴,本如来藏妙真如性?
  
  佛陀这个地方是用问答的方式。佛陀问阿难尊者说,云何五阴,本如来藏妙真如性?就是为什么说五蕴的身心世界,它的本质却是我们的真如本性呢?这段我们说明一下。
  
  我们的身心世界,我们的果报体、生命体,其实就是五蕴,就是色受想行识。五蕴的看法,当然生死凡夫是完全地执着,把五蕴当真,住在我们的感受、想象,所以我们的生命弄得一团糟,这是颠倒众生,完全地投入。
  
  二乘人对五蕴的看法是完全地排斥,你看二乘人对五蕴是修不净、苦、无常、无我,是完全没有正面的思考。所以,二乘人对五蕴的态度,我们叫作灭色取空。这个色不是色法而已,包括整个五蕴。把五蕴完全灭掉以后,安住在另外一个偏空的真理。所以,二乘人对五蕴的态度是断灭的,完全地否定。凡夫是完全肯定,二乘人是完全否定。
  
  大乘佛法是认为,五蕴是有所否定、有所肯定。在《楞严经》有一句话叫作“观相元妄, 观性元真”,这句话什么意思呢?佛在《楞严经》对五蕴的看法是说,五蕴的假相,这个你不能当真,因为它生灭变化的,这个相状是虚妄的;但是五蕴的本性却是菩提之性,这你可不能否定,离开了五蕴的菩提性,那你就不能修菩提心了,你就不能修六波罗蜜了。
  
  所以说,小乘佛法在修学五蕴他是以断灭为,他的最高指导原则,他是一个“断”字。大乘佛法对五蕴是一个“转”,转识成智,或者是返妄归真,他是“转”。他认为五蕴是相状是虚妄的,但是它的本性是真实的,是菩提性的。这个观念你懂了以后,我们就可以看下一段了。所以这以下对五蕴的看法跟声闻人对五蕴的看法——全盘否定——有所不同,所以我们对五蕴是改变它,而不是断灭它,这个是大乘佛法的思考。
  
  好,我们看别明。别明分五段,戊一、明色蕴即藏性,戊二、明受蕴即藏性,戊三、明想蕴即藏性,戊四、明行蕴即藏性,戊五、明识蕴即藏性。首先我们看,色蕴的本质就是如来藏性,也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真如本性。为什么这样讲呢?看经文:
  
  阿难!譬如有人,以清净目,观晴明空,唯一晴虚,迥无所有。其人无故,不动目睛,瞪以发劳。则于虚空别见狂花,复有一切狂乱非相。色阴当知亦复如是。
  
  我们应该要怎么样地来正确地观察色蕴呢?佛陀先讲到五蕴的如实空义。先从假入空,我们遇到事情是先从假相当中带回空性。那么佛陀讲出一个譬喻,他说比方说有一个人,这个人以“清净目”,这个眼睛是健康的,它可以看清楚任何的东西。健康的眼睛去观察晴朗光明的虚空,这个所观的境也是晴朗光明的。所以健康的眼睛去看晴朗的虚空,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——唯一晴虚,迥无所有——看到的结果是万里晴空、没有任何的乌云。
  
  那么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,比喻我们众生的一念心性是本来没有这个色蕴。你现在是一个男人的相状或者是一个女人的相状,是你本来有的吗?不是,那是后来的业力的因缘才显现的,你本来不是这个样子。你说,诶,我今天这个样子,那我把生命回归到原点,我们把生命归零的时候,那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?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“唯一晴虚,迥无所有”,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什么都不是,是离一切相,简单地讲就是清净本然、周遍法界。
  
  这个是很重要的思考,因为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清净的,所以生命才可以重新捏造。如果说我们的相貌本来就是这样,那糟糕了,本来就是这样,就是它有实体喽,你不管怎么修行,它就没办法改变了。所以,我们的本来面目是“唯一晴虚,迥无所有”,所以你现在的相状也只是你过去生在某一个空间、某一个时间,你曾经造了某一个业,在阿赖耶识当中很多很多的业,其中某一个小业它成熟了,它成熟以后从阿赖耶识的藏识海中冒出来了,就变成你这个样子。跟你的过去生、或者是过去生的过去生的某一生的某一个业力有关系,你的本来面目不是这个样子的,那只是一个因缘和合所出现的一个暂时的假相。
  
  我们本来是没有的,那是怎么有的呢?看如实不空义:其人无故,不动目睛,瞪以发劳。这个“其人无故”这句话很重要,就是说他是无缘无故的,“不动目睛”就是说我们的眼睛啊,我们正常眼睛是眨来眨去的,这个人突然间对某件事情产生执着,他的眼睛就用瞪的,就不眨眼睛了。那么从本经的意思,这个譬喻的意思就是说,“不动目睛”就是说这个人开始,仁者心动,一念妄动。清净本然、周遍法界,但是这个人突然间动了一念的攀缘心,动了攀缘心以后呢,瞪以发劳,他又相续地去想象、去执取,就产生了烦恼。
  
  瞪已发劳就是这个人产生烦恼,可能是贪爱他、或者是特别地厌恶他,总而言之,爱憎取舍的对立的思考出现了,瞪以发劳。那么有烦恼以后就造业了,则于虚空,别见狂花,造了很多很多的业力,最后就出现了很多的狂乱非相,就招感了三界的果报,就出现我们这个样子,就在清净本然当中,我们过去生看到了某一个人、或者说出现某一件事情,然后仁者心动,可能动了一个善念,去造了一个善业,你今生长得特别的庄严,也可能你动了一个恶念,去造了罪业,今生长得就普普通通。总而言之,业力就是仁者心动、去造业,而出现的。所以讲,色阴当知亦复如是。
  
  
  
  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:皇上,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