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章:冒汗 (第2/2页)
“可万一孩子们觉得课程变味了怎么办?咱们做公益,不就是为了给他们一片纯净的艺术天地吗?”小赵担忧地说。
林愉权衡再三,最终决定和这家公司合作,但提出严格的要求,确保企业文化元素的植入自然、适度,且绝不影响课程质量。
“我们可以在课程结尾的感谢名单里加上公司 logo,或者在一些创意作品展示环节,巧妙地融入公司的文化理念,但课程主体内容绝不能动。”
与企业敲定合作细节后,课程推广重新步入正轨。
线上,“小小艺术家”话题挑战热度持续攀升,许多网友纷纷参与,晒出自己孩子的艺术作品,或是分享小时候的艺术梦想。
一些大 V的转发更是让话题阅读量突破千万,不少家长开始主动咨询平台课程。
线下,和社区、学校合作的戏剧展演和摄影展览也陆续开展。
在一场社区戏剧展演中,孩子们表演的《白雪公主》虽然仍有些稚嫩,但他们纯真的表演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。
表演结束后,一位老奶奶拉着林愉的手说:“这些孩子演得太好了,看着他们,我心里高兴啊!你们做的这件事太有意义了,让孩子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。”
摄影展览上,孩子们拍摄的作品也吸引了众人目光。
那些用简陋设备拍出的家乡风光、校园日常,充满了生活气息与童真童趣。
一位摄影爱好者驻足良久,对小赵说:“真没想到孩子们能拍出这么有感觉的照片,构图、光影运用都很有想法,你们的教育太成功了。”
然而,随着影响力的扩大,质疑声也渐渐传来。
有部分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质疑平台课程的专业性,认为志愿者教学水平参差不齐,可能会误导孩子。
还有人说,这么大规模的公益项目,背后肯定有利益输送,不然怎么能维持下去。
林愉看到这些言论,心里很不是滋味,但他明白,回应质疑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事实说话。
他立刻组织团队整理志愿者的资质资料,制作成详细的文档发布在平台上,同时邀请专业艺术院校的老师对课程进行评估,出具权威的评估报告。
“我们不怕质疑,因为我们问心无愧。
但为了让大家更放心,我们要把所有工作都做到透明化、专业化。”林愉对团队成员说。
专业评估报告一出,质疑声渐渐平息,更多的人开始认可和支持平台。
但林愉没有松懈,他深知要想让公益艺术教育长久发展,必须持续优化课程,提升教学质量。
回到办公室,他又和团队开启了新一轮的课程研讨。
“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学习反馈,对现有课程进行升级。
戏剧课增加一些即兴表演环节,锻炼孩子们的应变能力;摄影课引入更专业的后期处理知识,让孩子们能创作出更惊艳的作品。”林愉提出了新的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