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卷:初临 第二十三章 围屋 (第1/2页)
那处水潭离李家村也就五六里路,很快就到了。
他们一行有十多人,除了孟星辰、叶枫、萧云和李长风、徐静雅等机组人员外,还有翟耀、袁敬隆、魏思远及一位有些秃顶的中年男人。
秃顶男中年男人叫梁骏逸,穿越前是一位建筑工程师,穿越后觉醒了建筑天赋,营地的选址和建造肯定需要参考这位专业人士的意见。
而由于这边的特殊性,农田必须要在营地的守护范围内,所以营地的选址也要参考袁敬隆的意见。
而之所以还要带上魏思远,则是想着或许还能在那处水潭遇见蛮牛。后面想要靠种田养活一百多人,仅一头蛮牛肯定是不够的。
经过考察,水潭附近的地势确实相对开阔平坦,但从河岸到山林之间的距离也不超过一百米。
要建造营地和开垦农田,仅不到一百米的纵深,还是远远不够的。而且营地的建造还要考虑防御性,而不能像李家村那样,所有房屋一线排开,没有任何防御性可言。
如果房屋依山而建,那么背后的山体就是天然的高地。营地若是受到智慧种族或亚智慧种族的攻击,敌人只需要占据山体就可以居高临下地对营地发起攻击,营地的防守将会变得非常被动。
突然,梁骏逸将视线投向对岸。从对岸的山体之中,如乌龟的脑袋一般延伸出一座小土包,探入水潭之中。
说是小土包,只是相对于后面巨大的山峰而言,土包顶部也大约有两三个足球场的大小。
观察一阵后,梁骏逸有些激动地指着那探入水潭之中的小山包道:“这就是一个天然的营地基座呀!”
见众人有些疑惑,梁骏逸问道:“你们知道沿海地区的围屋吗?”
孟星辰点了点头。虽然他没有去过沿海地区,但也从纪录片中了解过,在广东等沿海地区,有一种名为围屋的建筑群,集防御和居住功能为一体。
仔细看了一下,那个小山包稍作平整,在上面建造一座圆形围屋,还真是再合适不过。
虽说河对岸山体和河岸之间的平缓地形更少,并不适合大面积耕种,但完全可以将农田开垦在这边的河岸上。
袁敬隆显然和孟星辰想到一块去了,他指着河对岸相对狭小的平缓地带道:“我们完全可以在这边开垦农田种植主粮,而对岸则开辟成菜园等少量种植作物的产地。”
李长风有些担忧地道:“如果在对岸建立营地而在这边开垦农田,当农作物受到侵害时,我们有些守护不到吧?”
翟耀观察了一下两边的距离道:“没有问题的。如果在那座小山包上建造围屋,我们可以在围屋的顶层设置床弩。
从那边的山包到这边的山脚,也就不到二百米的距离,完全笼罩在床弩的射击范围之内。如果开垦的农田较多的话,还可以在这边的河岸建造箭塔,增加守护范围。”
想法得到支持,梁骏逸更加激动,指着连接小山包和对面河岸的那一段如龟颈一般的山脊道:“不仅如此,那座小山包本就三面环水,我们完全可以把那段连接河岸的山脊挖断,引入河水,这样我们的营地就有了天然的护城河。”
他沿着河岸走动,用手比画着,大概估算着距离,接着道:“如翟先生所说,我们可以在这边河岸建造箭塔,让箭塔在围屋床弩的射击范围之内。这样既增加了我们可以守护农田的面积,也增强了围屋的防御能力。
而且从那边小山包到这边河岸的距离也不过二三十米,我们完全可以建造桥梁连接箭塔和营地,在必要的时候实现对箭塔的快速支援。”
翟耀接着道:“在箭塔上设置小型床弩,沿岸建造四五座箭塔,我们就可以守护宽八九十米,长近千米的农田,种植的粮食应该足够我们吃了吧?”最后的这句话问的是袁敬隆。
袁敬隆肯定的道:“足够了。实际上,种植水稻的话,以这边的水文条件完全可以做到一年三熟,只需要三十多亩农田就可以养活我们一百多人了。”
接着,他指着水潭上游四五十米一处较为狭窄的河道说道:“我们还可以在那里建造一个小型水坝,这样农田的灌溉问题也就解决了。”
这里之所以会形成一个水潭,是因为上游四五十米处的河道较为狭窄,只有四五米宽,两岸河道都是裸露的岩石。
且那处河道同水潭有近十米的高度落差,只是峡口和水潭的连接处并非直接断裂,而是一道相对平缓的坡形河道,并没有形成瀑布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