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02章 科举的意义 (第1/2页)
左文康不知道边城的嫡支还想恢复昔日的荣光。
反正这些荣光,与他们关西左氏无关。
青山书院山长方墨林在考察过甘露川的环境,住了半个月后,全家决定在此地定居。
并还想在甘露川新城重开书院。
开书院。
不是卫所学堂的这种。
而是正儿八经的科考书院,给国家输送人才的书院。
消息一传开。
关西的左家人就知道,他们的下一代又多了一条出路。
不是卫所的学堂不好。
学堂用的是军事锻体,文化课和技能课并进的教学模式。
孩子们在学堂毕业后,无论入伍还是在卫所的几大工坊里上工,都够他们养家糊口的。
但,这些终究不是正统儒学!
士农工商。
士在前!
千百年来,大环境就是如此。
他们现在已经是军籍了。
军籍后代是可以科举的!
左家的孩子,比那些军户小孩们受教育的基础更好。
就像回回考第一的左驰瑕。
方墨林对他的评价是:
“是个读书的好苗子,这几年的生活阅历让他的心性更坚韧豁达,适合走仕途。”
不说佘氏心心念念的就是儿子的前程,做为左驰瑕的师娘,她也乐意为孩子创造更好的读书条件。
山长不是想开书院吗?
甘家人都去了商都,今后是不会再回来住的。
索性就把将军府隔壁的甘府,送给了方墨林。
三进的院子,最后一进住人,前面两进用来做书院,总够用的吧?
方墨林受宠若惊:
“够的,够的!老朽如今的身体大不如以前,学生贵精不贵多。”
方墨林最近天天混迹学堂。
之后,还在卫所走访过几百个家庭。
他是万万没想到,关西这样偏远的卫所,除了上年纪的老人,大人小孩基本都是识字的。
尤其是孩子。
虽然在他眼中,学堂里学的那些个技能与科举没有直接的关系。
但对普通百姓来说,是真的很实用。
实用到,他都愿意让自家孙女去女校,专攻医学这个学科。
太医院国手亲自授课,教的内容通俗易懂。
要能学个三五年的,于自己、于家人都是终身受益。
甘将军还让他在学堂里择优选学生。
在他看过男校所有学生的考试成绩,并与这些孩子们交流过后,还真是发现了不少好苗子。
就是吧。
令这位在大名府都很有名望的山长,跌破眼镜的是,被他首批挑选出来的五十个学生,一大半都想留在学堂。
不乐意去青山书院,接受他这个大儒的亲自授课!
方墨林可是曾经的两榜进士,他教过的学生,考中进士、举人的不低于一百。
居然被一群小家伙给嫌弃了!
老先生风中凌乱:这是为啥呀?
那个最被他看好,入学才一年,自带过目不忘本领的大头娃娃,反问他:“科举有啥用?”
方墨林老神在在:“科举可以为官啊。”
小家伙吸溜着面条子,头也不抬:“为官又如何?”
方墨林当即选用名人名言,格局大开: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