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5章 卓戈的引流魔影节 (第2/2页)
演员导演编剧,都是那种外行看了会产生我上我也行错觉的行业。
有趣的是,不少外行上了还真行,有时比科班出身都厉害不少……
费林也诞生不少制片厂,甚至还有王室投资,公费拍片的厂子。
也确实制作出不少水平过关的魔影。
换句话说,粉丝之间有的争。
至于怎么评奖。
最佳影片,最佳男女主,最佳编剧等等这些基本的奖项先不论。
更重要的是,谁来评奖。
费林常见的其他门类的评奖模式,都是由业内人士完成评选。
和大众没什么关系。
评选会也不对大众公开,更多的是行业内部“自娱自乐”。
因此很多业内具有含金量的奖项,并不为大众所知。
人们也习惯了这样的模式。
在普通人们得知什么东西获得了什么奖之后,只会感叹“哦,真厉害。”
完全不会去研究这个奖项的获奖者是否合理。
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之前颁发的东西都距离大众生活太远。
无论是文学类还是美术类,亦或是专业程度更高的法术类,都不是平民能接触的。
人们根本没听说过参选者都是常事,当然不会有讨论度。
而魔影并没有这种问题,现在稍微优秀的魔影,基本都是人尽皆知,哪怕没看过也会听说过。
在这样的基础下,业内评委做出的选择,自然就会被大量观影者们审视。
乐子也就来了。
什么,获奖的作品正好是我喜欢的,最有含金量的奖项!
怎么可能?竟然让我这么讨厌的作品获奖了,野鸡奖!
评委们会随时处于“最有含金量”和“野鸡”的叠加态。
所以,卓戈打算保留专业人士评选,作为最主要的奖项。
评委就由戏剧公会提供,现在魔影从业者们大多还在戏剧公会里,影视行业和舞台行业并没完全分开,这两者本就有很多共同点。
全体公会成员为每个奖项提交一份提名名单,统计得出提名者。
然后再由人数更少的评委团,在提名者中选择出最终获奖者。
这部分作为专业奖项。
除此之外,肯定还要有不那么专业的奖。
比如媒体奖。
作为影视行业的一份子,在魔影诞生后不久,影视评价行业就跟着诞生了。
甚至现在还有专门的费林魔影报,以刊登新片评价为主,再加上经典影片分析,以及行业内的最新消息。
销量还不错,在魔影爱好者中非常有影响力。
毕竟魔影票不便宜,先看评价再决定去不去魔影院是很正常的做法。
既然热衷于评价,卓戈决定给他们提供一个更高的评价平台。
媒体选择奖!
奖项比专业奖稍微少一些,会邀请目前所有知名的影视媒体共同投票。
投票制度嘛,就使用排名积分制,所有获得资格的媒体,为每个奖项列一个带排名的名单。
第一名计五分,第五名计一分,最终统计总得分,选出获奖者。
相比每家媒体只选一部作品,这样的方式能避免特别对一部分媒体胃口的影片,但其实喜欢的人并不多的候选者获奖。
最终选出的会是最符合大多数媒体品味的作品,不一定是所有媒体名单中的第一位,但能出现在最多的名单中。
而为了让媒体评选的讨论度更高些,并防止部分媒体收钱办事。
卓戈会公布所有获得资格媒体,以及他们提交的名单,完整展示出获奖者是怎么获得这个奖的。
这样收钱办事的媒体,就该掂量掂量会不会砸自己的招牌了。
走到大众对立面的媒体,很快就会失去公信力,然后混不下去。
而比媒体选择奖更不专业的,那当然就是大众选择奖!
这个奖的评选标准就很简单明了。
比谁粉丝多。
为了能让粉丝们的火力更集中一些,大众选择奖只设立最佳影片,最佳男女演员。
并不是最佳男女主,也就是说,只要出了镜,就有评选资格。
也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有客串几秒,结果被投成最佳演员的事发生。
不过大众选择奖也不是一点门槛没有。
卓戈稍微有些底线,购买过魔影票进魔影院看过的,拥有两张票。
在网络平台上播放过的账号,有一张票。
看都没看过的不许投。
现在网络平台上的魔影,上映时间一年以内的,都需要会员或者付费才能观看。
粉丝就算想刷票,也得下血本刷票。
至少不会发生零成本爽刷的事。
就这样,一份关于深水城魔影节的方案,就被卓小戈吐了出来。
整个魔影节为期十天。
前七天是展演环节,包括还没正式上映,缺少发行方的新片试映;经典影片重映;摄制组粉丝见面会;行业内部知识分享会……
而最后三天,则是重头戏。
按大众选择,媒体选择,专业评选的顺序依次揭晓获奖者。
最终还会有一场盛大的颁奖典礼。
除了受邀人员,有兴趣的观众还可以购票进场。
绝对能吸引很多人来深水城。
方案确定下来,宣传机器随之启动。
很快,关于深水城魔影节的消息,就出现在各大报纸头条,众多网站主页上。
先是魔影爱好者们注意到,随后在他们的自发造势下,魔影节很快变得人尽皆知。
人们是喜欢看热闹的。
这个节听起来就很热闹。
虽然只是预热阶段,距离魔影节的正式日期还有一个多月,来深水城的火车票销量就翻了好几倍。
不管魔影节的最终结果如何,吸引人来深水城的目标算是达成了。
为表重视,卓戈也参与到筛选魔影节中试映的新片工作中。
最近每天看片看到天昏地暗。
不过是成片还好,为什么还有剪辑都没剪辑完的样片,甚至还有拍都没拍出来,带着个剧本来拉投资的。
谁这么抽象?
卓戈翻开爪里这份拉投资的剧本。
没想到还是个熟人。
来自拉文的剧本《旧衣服》。